重庆招商网络> 正文
上次“牵手”大众,这次“接盘”滴滴。
造车新势力小鹏,总喜欢闷声搞“大新闻”。
放在以前,造车融资与招商热度成正比。而现在,新造车从混沌走向有序。
9年时间,有人步入正轨,有人黯然离场……造车圈的搏斗,没人轻易集体“狂飙”。
相比前几年,各地招商竞争,不再是与新能源汽车价格战一样如火如荼。
显然,地方政府一直做“风控”,对车企“筛选”越来越谨慎,这也决定了他们在新能源产业链中的话语权。
造车新势力,谁还驶入死胡同
今年,小鹏汽车动作频繁,上个月获得大众汽车7亿美元投资,月交付量也重新上万。
昨天官宣,小鹏与滴滴达成战略合作,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。
项目代号“MONA”,作为其全新品牌的首款产品,预计2024年开始量产。
这次造车赛道与出行服务的无缝对接,无疑将为市场带来新变量。
对于小鹏来说,初期启动成本、试错成本都要低不少。更关键的是,借助滴滴的网约车生态网络,能够拓展销售渠道,用以提振销量。
此外,销量并不是唯一的追求。小鹏汽车与滴滴达成合作的共识,互联网+自动驾驶,新能源汽车不再是出行工具,而是一种生活方式。
不少车企在推进自动驾驶运营车,都会独立推出一个新的App。但论基础用户量来说,在滴滴面前,没有一个网约车平台是能打的。
比如,像一汽、东风、长安做的T3出行,像上汽做的享道出行,还有像广汽的如祺出行。
换个角度看,这也是带动产业生态迈向未来出行的最佳途径之一。
毋庸置疑,汽车产业最终是走向规模经济。谁能够形成规模,谁的投资大,谁就掌握研发权、市场话语权。
以往,地方政府希望“花小钱圈大钱”,用汽车打一场“地区翻身仗”。
现在看,地方政府汽车投资救市潮背后,不再一窝蜂全部上新能源汽车项目,对一些项目资质严格审核,资本的投机属性不容低估。
一种常见现象是,地方看中的是造车新势力的汽车生产能力与周边产业辐射能力,但背后资本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——瞅准的是地方能够提供的低价地。
值得一提的是,汽车行业相比于其他行业来说,有着规模与成本成反比的特点。
供应10万辆级别的车企价格是一个体系,供应百万辆级别的车企是另一个体系。百万辆车企的零部件供应体系,相比于10万辆零部件供应级别不仅价格更低,而且话语权更重。
同时,车企规模越大,对于所在地区的经济贡献程度越大。车企相应也能获得政府给予各方面的支持,随之抗风险能力变强。
发展达到一定级别规模后,也容易形成“梧桐引凤凰”的作用,为当地政府吸引更多上下游产业,从而形成汽车产业集群效应。
强化新风控,最好归宿是市场
就滴滴而言,算是兜了一大圈之后,最终还是选择放弃。归根到底,肯定是尝到了汽车市场的苦。
早些年,不是找理想合作造车,就是与比亚迪“眉来眼去”,还能找有资质的厂来代工造车。但后来,代工这条路被堵住了,新政策要求代工双方都需要造车资质。
滴滴为啥不造车了?
除了资质难题,整个过程极其烧钱,利润还越来越低。尤其,今年停不下来的价格战,使得望而却步。
经历9年爆发式增长,国内新能源车市十分火热。他们制造话题,刷新纪录,正在持续从传统燃油车手上夺走客户。
政策鼓吹、资本追捧、各路大咖加盟,地方政府也深度参与了新能源造车热,有的幸运押中,有的大败亏输。
据统计,如果算上各个地方政府扶持的准备上马的新造车项目,起码得有上百家。
汽车制造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,产业链条长、产值高,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眼中“香饽饽”,原本再正常不过。
再加之,新能源汽车代表某种趋势,不少地方使出浑身解数想挤上赛道,也是主动谋发展的体现。
但是,汽车产业产值高的另一面,技术、人才和产业基础都有一定门槛。这样一种门槛要求,客观上注定了争抢汽车的风险。
地方政府身在其中,看到了对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而言,无论是招商引资,还是有意扶持,介入尺度谨慎拿捏,更注重其中的风险把控。
不少失败案例表明,有的地方为揽来整车项目,往往是“倾囊相助”,这种“孤注一掷”的重投资模式,反而容易为项目烂尾埋下隐患。一些造车新势力,纯粹靠补贴输血而忽视自身技术提升。
如今,政府引入汽车项目,优先市场化思维与边界意识,最好的支持还是过硬的营商环境。即便是有资金支持,也在按照市场规律办事,引入必要的风险控制机制。
一把双刃剑,命运掌握谁手中
有人表示,没有政府和国有资本,哪一家新能源企业都不可能迈出第一步。
确实,造车新势力,从早期的投资、用地、造车资质,到产品设计、制造、交付,再到后期运营、用户维护等,每一步都需资金支撑。
不止如此,现在造车新势力在当地投资建厂后,政府直接下车间询问发展情况、生产难题。对整车企业至关重要的零部件供应链、服务链的打造要提前布局好,不然会降低运营效率,导致量产受阻。
之前,与东部沿海某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交流,了解到引进了一家具有相当实力的主流新能源汽车企业,前期经过了多轮谈判与评估,反复上会研究,招引进来在当地已经投产,效益良好。
在当地汽车工业基础基本成熟后,政府还想再引进一家新能源车企,但在接触过几家造车新势力创始人后,当地政府放弃了这个想法,为什么呢?
政府给造车新势力投入大量资金,需要造车新势力提供一定的资产进行质押。这家车企没有重资产可以质押,为了减少风险,确保财政安全,决定不引进造车新势力。
事实上,不少地方政府热情接纳了部分造车新势力,但地方政府不是“父母”,不可能只是投入,不看产出。
对造车新势力而言,量产好比胎儿出生,是一个关键节点,实现量产也就意味着开启发展的新阶段。一部分车企,后期经营不善导致企业亏损不断、一步步走向破产。
比起已经实现量产造车的新势力,还有更多的直接胎死腹中,倒在了量产之前的道路上,奇点、拜腾、博郡便具有代表性。
新能源浪潮之下,还有一些人却动了歪脑筋,表面上打着新造车的旗号,背地里却干着骗钱骗补的勾当,这种案例屡见不鲜。
政府对于车企的救助是一种手段,但救助的关键要看车企有没有市场竞争力。车企存活率大多数是依靠市场的竞争,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是否具有竞争力。
以现阶段来看,如果车企只靠政府“输血”,而不是自我“造血”,政府对车企的“救助”只能起到暂时性的作用。这好比一把双刃剑,可能使车企患上依赖症。
从全产业角度来看,行业竞争是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结构及资源配置的过程。有些车企在竞争中被淘汰具有积极意义,有利于提高行业竞争力。
但这些企业如果集中在某一区域,对当地经济影响大,政府出手救助也在情理之中。
这么多年,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手,什么时候该伸出去,什么时候该收回来,地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。既重视对造车新势力的引导支持,又不忽视对其的监督管理,造车新势力的健康成长才不是难题。
造车新势力,进入“退场倒计时”,其命运掌握在谁的手中?
来源:招商网络
驻外招商:学会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
2023-09-05川见:下半年的招商可能性,都在这场对话里
2023-08-25委托招商:项目落地,底气何来?
2023-08-25当代招商人,一猛子扎进产业链“抠项目”
2023-08-25中北镇楼宇经济向上而行,赋能高质量发展
2023-08-25总投资50亿!5大项目成功落户广东佛山
2023-08-25规则变了!城市竞争的新战场,4个字
2023-08-25“厂二代”接班潮,招商人如何应对?
2023-08-18预计10月投产!北屯首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
2023-08-18